AG电子竞技俱乐部_世界十大电子游戏平台-ag官方首页

图片

首页 > 南京市体育局

索 引 号:    000014349/2021-25500 信息分类:    卫健、妇女儿童、体育 / 部门文件 / 通知
发布机构:    南京市体育局 生成日期:    2021-03-23
生效日期:     废止日期:    
信息名称:    市政府办公厅世界十大电子游戏平台:印发南京市建设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文  号:     关 键 词:    体育消费;体育产业;消费试点
内容概览:    
在线链接地址:    
文件下载:  
市政府办公厅世界十大电子游戏平台:印发南京市建设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区人民政府,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南京市建设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工作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1年3月1日

(此件公开发布)


南京市建设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工作实施方案

2020年8月,南京市被国家体育总局确定为全国首批40个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之一。为推进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工作,推动我市体育消费机制创新、政策创新、模式创新、产品创新,促进体育消费结构升级,丰富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提升体育消费水平,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根据《国务院办公厅世界十大电子游戏平台: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9〕43号),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世界十大电子游戏平台: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批示指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深化体育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集聚要素资源,优化市场环境,激发消费潜力,进一步丰富消费业态,稳步提升体育消费规模,为建设体育强市,助推南京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二、主要目标

到2022年底,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1300亿元左右,人均体育消费水平达到3500元。消费载体进一步完善,新增具有集聚效应和产业特色的体育服务综合体6—8家,创建10个市级以上体育产业示范基地(项目和单位),建成50个有一定规模、服务功能较为完善的体育公园,每年新建不少于50公里的健身步道,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4.1平方米。到2025年,人均体育消费水平达到4500元,建设成为规划布局更加科学、消费结构更加合理、设施建设更加完善、配套政策更加全面、市场环境更加优化、国内一流的体育消费中心城市。

三、重点任务

(一)丰富体育消费业态

1.大力发展健身休闲消费。完善卧龙湖、玄武湖、固城湖、金牛湖、秦淮河等水上运动设施,发展水上休闲运动特色项目,打造国家级水上运动基地。支持江北新区、雨花台区、浦口区、六合区、溧水区、高淳区等发展低空飞行运动项目,推动航空飞行营地和俱乐部发展,建设国家航空运动产业示范基地。完善老山、聚宝山、黄龙岘、无想山、国际慢城等山地户外运动基础设施,积极开办郊野户外运动营地,打造户外运动品牌,引进、培育特色项目会展活动,促进区域特色运动项目发展。依托溧水国家冰雪运动训练基地、极限运动馆,创建冰雪运动休闲小镇和极限运动学院,打造冰雪运动综合体,普及推广极限运动项目。(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文旅局、市贸促会、南京体育集团、江北新区管委会,相关区政府)

2.培育竞赛观赏消费市场。构建职业联赛、商业赛事和自主品牌赛事协调发展的赛事体系,探索南京体育赛事发展新模式。大力引进国际赛事,积极申办世锦赛、世界杯赛等国际精品赛事。鼓励高水平职业体育俱乐部落户南京,大力振兴职业联赛市场,培育球迷文化,开发衍生品消费。打造南京马拉松、南京“名城名校”大学生赛艇邀请赛、不止骑?环南京自行车赛、南京城市定向赛等本土原创赛事品牌。鼓励各区做优做强“一区一品”“一区多品”赛事。(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财政局、市公安局、市文旅局、南京体育集团、江北新区管委会,各区政府)

3.推动体育消费产品升级。促进体育高端消费,推动体育用品国际品牌“首店”引进,开展国际单品“首发”活动。大力推进可穿戴式设备、虚拟现实技术等体育产品研发,提升体育装备的科技含量和智能化水平。积极搭建体育产品展销平台,举办亚太户外产业展览会等展销活动。引进体育用品制造业和服务业龙头企业,培育体育类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做大做强本地体育用品品牌,开展南京市“十强”体育企业评选。(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商务局、市科技局、市投促局、市贸促会、市发改委、南京体育集团、江北新区管委会,各区政府)

4.加强体育载体建设。发挥体育产业基地示范引领作用,培育特色鲜明、集聚效应强的综合类、特色类体育产业基地。举办南京体育产业大会,开展市级体育产业特色基地(单位、项目)评选,认定一批运转良好、带动能力强的市级产业基地。到2022年,新增1—2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单位、项目)。引导建邺区、溧水区、浦口区、江宁区国家级/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创新发展、优化升级。(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南京体育集团、江北新区管委会,各区政府)

5.积极实施“体育+”工程。促进体医融合,建立体育健康服务标准化体系;规划建设南京市体育医院,培训体医融合人才,建立运动处方库;推进社区运动健康指导中心试点;支持社会力量开办体质测定、运动机能检测、运动康复等健康管理机构。促进体旅融合,开发一批以“旅游观光+户外运动+赛事体验”为主题的体育旅游特色产品和精品线路,积极打造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整合“美丽乡村”旅游资源,推动赛事活动融入乡村旅游。推进体商融合,让体育业态进入AG电子竞技俱乐部商业综合体,构建市民健康休闲运动聚集地。推动“体育+”夜间消费,建设灯光球场,举办体育夜市活动,打响“夜健金陵”体育消费品牌。(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卫健委、市文旅局、市商务局、南京体育集团、江北新区管委会,各区政府)

6.积极发展数字体育新业态。建设一批线上线下融合的体育消费体验馆,发展人机互动类体育消费新业态。充分发挥南京数字经济优势,大力发展电竞产业,出台南京市电子竞技产业促进政策,促进高水平俱乐部落地,引进高水平赛事,扶持电竞产品研发企业,建成2—3个专业电竞赛事场馆,打造1—2个电竞产业基地,拓展电竞周边衍生品研发和销售,打造我市体育产业新增长极。(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投促局、南京体育集团、江北新区管委会,各区政府)

7.打造体育消费新场景。构建街头赛事、产品展销、体育健身为一体的体验式、沉浸式体育消费新场景。打造标杆性的体育服务综合体,建设南部新城全民健身中心、燕子矶体育综合体、浦口高新区体育中心、六合区复兴桥体育中心、溧水区万驰全民健身中心等。加强对体育服务综合体管理引导,完善配套服务,促进体育服务综合体与周边区域功能互补、互动发展,打造集“购、闲、食、乐、健”于一体的城市地标。(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建委、市商务局、南京体育集团、江北新区管委会,各区政府)

(二)优化体育消费环境

8.加强体育设施增量供给。鼓励建设小型便利的体育公园及其他体育设施,支持利用城乡空间规划建设老百姓举步而就的户外运动设施。推进登山步道、休闲绿道、自行车道、汽车自驾营地、航空飞行营地、户外运动公园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大型综合性公园体育健身服务全覆盖。建设南部新城河头体育公园、仙鹤门体育公园、高淳开发区体育公园等。支持利用有条件的公园绿地、城市空置场所、建筑物屋顶、地下室等“金角银边”建设便民利民健身休闲设施。鼓励各区利用集体建设用地、符合条件的“四荒”(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土地建设体育场地。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利用体育场馆闲置空间及社会闲置资源等,建设运营体育健身设施。推进健身场馆连锁化,提供标准化服务,在商务楼宇、居民小区发展24小时无人值守智慧健身房。(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规划资源局、市建委、市绿化园林局、市城管局、市人防办、市农业农村局、南京体育集团、江北新区管委会,各区政府)

9.盘活体育设施存量资源。促进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符合开放条件的公办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中小学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率不断提高。鼓励学校与专业化体育设施管理企业合作,提升开放服务专业化水平。鼓励各类社会体育场馆通过“宁体汇”平台提供低价、免费开放服务。(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教育局、南京体育集团、市总工会、江北新区管委会,各区政府)

10.积极培育体育保险市场。鼓励保险公司根据体育运动特点和不同年龄段人群,推出场地责任保险、运动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多样化保险产品。鼓励和引导企事业单位、学校、个人购买相关体育类保险。(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金融监管局、市教育局)

11.积极发展智慧体育。推进大数据、5G、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在体育健身服务和产业发展方面的应用,积极发展智慧体育,建设智慧体育场馆。构建智慧体育综合数据平台,做强“宁体汇”体育惠民公共服务平台,完善设施查询、场馆预订、门票售卖、网上培训、健身指导、运动积分等功能,为群众提供一站式网上服务。以互联网为载体,开发线上运动会等“云上智慧”体育项目,举办网络赛事活动。(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大数据局、市工信局、南京体育集团)

12.构建跨区域联动机制。借助长三角一体化以及南京都市圈发展战略机遇,发挥南京在大型体育赛事和高水平职业俱乐部集聚方面的显著优势,加强区域联动,提高南京在区域内的体育影响力。运用互联网加大跨区域体育消费合作力度,实现体育资源的协同互补。充分利用江北新区国家自贸区开展体育产业对外开放政策探索,力争在体育产业国际投融资、科技合作等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发改委、江北新区管委会、南京体育集团)

13.规范市场秩序。严格落实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市场黑名单管理办法》,加大对体育市场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将相关机构及人员的信用记录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加强对经营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的市场监管,探索在全市经营高危险性体育活动的各类主体中实施信用承诺制度,完善体育市场主体和从业人员信用记录。发挥消费者协会等组织作用,畅通体育消费维权渠道,减少体育消费纠纷,切实维护体育消费者权益。(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发改委、市大数据局)

(三)培育体育消费群体

14.提升体育培训水平。规范管理体质测试市、区、街三级服务网络体系,以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体质监测队伍培训为抓手,培育一批综合型全民健身志愿者服务团队。每年对800名一线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健身技能再培训和技能鉴定。大力引进体育培训机构,拓展体育与文化、教育、艺术等相结合的联动培训模式,提升场地附加值和学员参与度。促进体教融合,全面推进优质体育资源进校园,持续推进“一校一品”“一校多品”体育特色学校建设,大力发展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实现青少年学生每人熟练掌握1—2项运动技能,学生国家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率95%。(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南京体育集团、江北新区管委会,各区政府)

15.开展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丰富节假日体育赛事供给,创办多种形式的群众健身活动,办好“国际水上运动节”“亚洲户外运动节”“南京国际瑜伽周”“9·29世界步行日”“体育嘉年华”等活动。大力发展足球、篮球、羽毛球等城市业余联赛。充分发挥体育明星和运动达人示范效应,倡导每天健身一小时,引导消费者形成体育爱好和消费习惯。(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南京体育集团、江北新区管委会,各区政府)

16.提升体育社会组织活力。推动体育社会团体的改革和拓展延伸,建立健全独立自主、权责明确、运转协调、制衡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引导体育行业协会在规范行业秩序、开展行业自律、开展群众体育服务活动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支持体育行业协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展评比达标活动。进一步充实群众身边的体育社会组织,到2022年,培育100个服务专业和消费带动明显的体育健身俱乐部,积极创建“江苏省健身示范俱乐部”。(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民政局、市市场监管局、江北新区管委会,各区政府)

17.加强体育运动宣传推广。强化与电视媒体及报刊、网络新媒体合作,制作一批体育主题宣传片,对群众体育运动进行有效宣传推广。加快体育信息化建设步伐,依托政务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实现核心数据的集中、规范、整合和信息资源互联互通。(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工信局、市大数据局、市体育局)

(四)创新体育消费政策

18.完善体育消费优惠政策。加大财政支持促进体育消费力度,每年安排1000万元体育专项补贴资金,通过“宁体汇”平台支持体育场馆低价免费开放,精准补贴健身群众。探索利用健身消费积分、运动银行等方式激励促进关联消费,放大体育消费财政资金“乘数效应”,年惠及群众100万人次以上。建立完善专项资金监管机制,开展绩效评估。(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财政局)

19.优化政府服务机制。优化完善《南京市社会力量举办体育赛事资助管理办法》和《南京市高水平职业体育俱乐部资助奖励实施办法》,提升激励效果。出台政策鼓励社会资本盘活商业体、改造废弃厂房等从事体育行业活动。建立体育赛事AG电子竞技俱乐部:服务工作部门联动机制,制定各级各类体育竞赛表演活动办事服务指南。完善政府购买体育服务办法,制定政府购买体育服务指导目录,建立体育服务供应商制度,优化政府购买体育服务流程,吸纳AG电子竞技俱乐部体育社会组织、机构和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提供体育服务。(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工信局、市公安局、市城管局、市卫健委)

20.支持体育消费金融服务。积极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创新体育消费支付产品,鼓励金融机构发行健身休闲联名银行卡,支持金融机构围绕体育培训、健身服务、竞赛表演等领域,实施特惠商户折扣,拓展体育消费信贷业务和金融服务。支持金融小贷公司发放体育产品和服务小额贷款。(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金融监管局、南京体育集团)

21.降低体育场馆经营成本。鼓励通过谈判协商、参与市场化交易等方式,确定体育场馆及健身休闲设施使用电气热价格,可按不高于一般工业标准缴纳。体育场馆自用的房产和土地,可按规定享受有关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税务局、市工信局、市体育局)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对建设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工作的组织领导,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省市区联动、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成立南京市建设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工作领导小组(详见附件1),负责指导全市建设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省体育局、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参与,每年召开两次领导小组会议,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协调推进重大项目,督促落实体育消费政策。(责任单位: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

(二)推进统计监测。开展体育消费统计监测,为促进体育消费提供决策依据。建立南京市城乡居民体育消费统计调查长效机制,定期发布体育消费数据。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研究全市体育消费指数,对体育消费定期进行评估。(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统计局、江北新区管委会,各区政府)

(三)强化人才支撑。加大体育人才的引进、培养、扶持力度,将符合条件的运动员、教练员、体育产业人才纳入市级重点人才计划进行培养支持。完善体育教练员职称评价标准。鼓励在宁高校设置体育消费专业,设立体育消费研究基地。组建体育消费专家库,加强体育消费研究,为体育消费提供智力支持。(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社科院)

附件:1.南京市建设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工作领导小组人员名单

2.南京市建设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重点任务表


相关文章:

解读||《南京市建设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工作实施方案》政策解读

图解||《南京市建设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工作实施方案》政策解读


关闭本页】 【打印本页返回顶部

AG电子竞技俱乐部_世界十大电子游戏平台-ag官方首页

图片